水墨文化,引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
——2013-2014学年度昆山市正仪中心校新教育工作总结
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,着力提高教育质量,培养学生创新精神。”十八大报告这一论述,体现了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,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,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。
如何通过深化改革突破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?如何切实提高教育质量?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?我们认为,文化引领,创造适宜学生成长的艺术教育特色之路,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,更是理想学校发展的切入点。
昆山市正仪中心校创办于1923年,是阳澄湖畔一颗璀璨的明珠。学校自创办以来,重视艺术教育,发展学生艺术才能,在读写书绘等艺术教育上取得一定的成果,先后被评为国家级规范汉字书写特色学校、全国写字特色学校、苏州市文化先进学校、苏州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、苏州市画信基地等几十项艺术教育荣誉,一大批艺术新苗在这里茁壮成长。学校以“水墨文化”为引领,设置文化坐标点,创新教育突破点,加强新艺术教育,引领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。
一、艺术,让校园成为美好事物的聚集地
我们加强两方面工程的建设。在校园环境上,做到整体规划,简洁大气;景点设计,匠心独具;艺术布置,锦上添花。
1.学校形象再塑工程。通过文化主题、绿化景观、文化空间、名称重构、色彩重构、网络宣传等打造学校视觉上的新形象;通过关怀学生、优质服务、强师兴教等,不断满足“家长放心、孩子开心、教师称心、领导高兴”的需求;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教师职业道德,水墨正小教师形象设计等追求“止于至善”的人生观、职业观。
2.文化主题创意工程。发掘和整合校园景观,重点打造六大景观形成一条参观路线。2013年下半年初步完成雕塑广场的改造、书法碑廊维修、水墨文化景观点、书法体验馆、校史陈列室等等。2014年上半年完善体现书法特色的王羲之雕塑,体现足球特色的足球少年雕塑,体现诚信教育的信义亭,体现校训教育的方圆广场,体现国学教育的东方墨艺文化长廊……让学校成为艺术的校园,成为师生心中最美的校园。
二、艺术,让师生成为美好生活的创造者
1.研修平台,创造源头活水
重点建设四支队伍:一支团结务实协作干事的领导班子队伍;一支充满智慧与爱心的班主任队伍;一支乐于反思与实践的骨干教师队伍、一支乐于奉献与技艺精良的专业辅导员队伍。
组织全体教师参加2014年春季网上继续教育培训。实行对教坛新秀、骨干教师、学科带头人的再培养。通过“请进来,送出去”,为各层次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。一学期,邀请市教育局教科室、教研室领导来校作指导24次。先后派教师到南京、扬州、苏州、盐城、昆山等地参加培训86人次。组织开展“学科带头人展示活动”、“骨干教师展示活动”,加快骨干教师的成长步伐。成立“成长班”、“发展班”,计划用二年左右的时间,选拔、培养、造就一批市级骨干教师。建立正小艺术教育研修平台,组织教师们开展艺术教育交流、研讨活动。邀请苏州市艺术专家李小和、朱禾希等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顾问。
2.水墨课堂,创造理想乐园
创新教科和教研的整合形式,追求“课程建设重校本,课题引领重研究,聚焦课堂重实效”,实现“三课联动”的校本研究模式和“减负增效”的课堂教学。我们从课程、备课、上课、教研活动、公开教学等多方面开展研究,取得了阶段性的收获。2013年9月被教育部语文文字应用研究所,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列为“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工程基地校”;2013年10月28日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《构建学校“水墨文化”的实践研究》。承办昆山市学术带头人展示活动、昆山市青年教师展示活动。一学期来,开展教科研活动96次。与柏庐实小、娄江实验学校、裕元实验学校等开展青年教师交流活动7次。24位教师承担片级以上公开课。许蕴霞获江苏省蓝天杯思品评优课一等奖,戴秀兰、庄静分获江苏省苏派语文研究课评比一、二等奖,孙宏的美术课获二等奖。庄静、徐韵琦两位青年教师获昆山市“新月杯”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。孙蕴琪获昆山市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评比二等奖。吴熠老师执教的市级公开课受到好评。开展教师艺术课堂教学研讨活动、艺术课堂教学评比、艺术教育论文评比,提高了我校教师在艺术教育上的专业知识和能力。一年来,教师在教育教学杂志上发表论文30篇,获奖98篇。
3.十个学会、创造生命精彩
开发“十个学会”艺术课程,确定“人人写好字、人人能唱民歌、人人会画画、人人能设计、人人能表演、人人会乐器、人人能剪纸、人人能讲故事、人人能朗读、人人能运动”的目标。编制“十个学会”学生技能发展手册,通过课堂教学、大课间、课外活动、才艺普惠等平台对学生进行训练、评价与激励。每年一次的“正小艺术节”,成为孩子们实现梦想的盛会。这一天,孩子就是主角,每个孩子都会展示自己的本领。多年以后,回首来时的路,学子们一定会深刻牢记童年旅程中那段可贵的体验。让每个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,这是所有老师的殷切希望,更是学校教育努力的方向。
三、艺术,让师生成为美好课程的研发者
我们确定“让每个学生拥有一项艺术特长”的目标,提出“以艺育德、以艺益智、以艺养性”的工作思路,积极做好艺术教育,全面实施素质教育。
以传统文化为抓手,构建特色课程
民族艺术文化是祖国艺术宝库里的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,为了传承、激活和光大这些瑰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我们本着一种“文化自觉”,以传统文化为抓手,构建艺术特色课程,让博大精深的民间艺术走进正小校园,重新焕发出璀璨的艺术生命。为此,我们重点打造了三个传统文化课程:分别是水墨特色课程、水乡民歌课程、中国风•母语美课程。2014年学校被评为“江苏省书法特色先进学校”、“全国书法(写字)示范学校”、获蛇年画信展示活动优秀组织奖和被苏州市教育局、苏州市关工委授予“苏州市画信活动实践活动基地”,获第三届全国“星火杯”少年儿童书画大赛集体二等奖,昆山市学生规范汉字书写比赛优秀组织奖,四1整班获昆山市小学生钢笔字比赛一等奖,戴秀兰老师获得江苏省书法比赛课一等奖,被江苏省书法教育协会授予“戴秀兰书法工作室”,一大批学生通过江苏省书法等奖考试,被评为书法协会会员,六位教师在昆山市书画比赛中获奖,戴秀兰和孙宏老师参加了书法班学习,接受规范的书法教学。学校开设的“亲子书法班”、“教师书法沙龙”正常开展活动。还被确认为以陆家衡老师为顾问的“昆山书画网基地学校”……
以综合课程为龙头,促进全能提升
积极开展综合性艺术文化课程的研究,老师们科学地整合现有艺术资源,把音乐、舞蹈、戏剧、美术等艺术形式进行大综合,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整体提升。分别研发大主题艺术综合课程、儿童剧课程、读写绘课程。
还开展正仪本土文化资源调查,围绕“正仪老街·正仪文化·正仪艺术·正仪特色·正仪特产”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,尤其结合清明节、端午节等传统节日,开展青团子、包粽子、泡泡馄饨体验活动,并通过书画、摄影、舞蹈、昆歌等艺术手段表现展示正仪文化,在楼道内逐步形成巴城正仪乡土文化展示区,陈列昆曲、书法、民歌、渔耕文化……让学生身临其境乡土文化艺术熏陶,特别是对家乡的认知和宣传,还对正仪美食进行艺术描绘,参加国际芬兰美食主题的艺术交流活动。
以社团课程为平台,凸显个性发展
在全校学生中进行大规模的问卷调查研究活动,彻底打破过去学校安排什么课程学生就学什么课程的僵硬格局。我们利用表格列出书法、绘画、剪纸、声乐、器乐、舞蹈等20多种活动项目,并在一边留出空白栏目:“你最喜欢最需要的项目还有什么?”对3~5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。接着,我们根据育人目标和学生需要,提出学校社团课程的总体目标:激发兴趣,满足需求,发展个性,培养特长;学会交往,学会自信,学会探究,学会生存。然后,经过集体讨论、审议,整合、确定符合学生需要和个性发展的40多种校级、年级两大层面的“超市”式社团课程,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,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。组织开展“六一”文娱节演出,“校园好声音“、”校园听写大赛成了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的舞台。学校获2014年昆山市六一文娱汇演一等奖,昆山市中小学运动会团体操比赛一等奖,昆山市红十字青少年诗歌朗诵比赛二等奖,昆山市2013“中国梦·母亲梦”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,昆山市校园剧比赛一等奖,苏州市中小学生健美操比赛特等奖,教师参加昆山市排舞比赛获得三等奖。获第九届江苏省少年儿童书信文化昆山赛区画信大赛组织奖,被江苏省生态学会授予《少年科普报》小记者站,昆山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小学生组二等奖,昆山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方言吟诵小学生组二等奖。
(四)艺术,让师生成为美好精神的传播者
依托一系列活动,让学校的水墨艺术社团走进社区,在互动中和社区居民建立起亲密情感。一年来,我们主要开展“小手拉大手,共写中国字”、“小脚丫进社区”、“小小画家面对面”等活动,使水墨正小的师生们走进社会,为正小艺术教育赢得良好的声誉。
我们努力去实现着教育梦想,但路还要走很长很长。我们设置学校文化的坐标点,创新教育的各个突破点,相信我们的学生在水墨文化的引领下,不断完美走进艺术的殿堂,实现正小人心中的梦想。
昆山市正仪中心校
二0一四年六月十八日